信息编号:1130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3-29 19:44:48 关注:
班主任须知这些道理
班主任工作人人可以担任,但并非人人都能胜任。要成为一位受学生敬重、家长信任、学校放心的班主任,不仅需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强烈的责任感,更需要具备健康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笔者根据自身的的几年工作体会,认为以下四个方面尤为重要:
一、要有“耐心和宽容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之后进不是由一时而来的,是由于他们自身素质、个性、经历,以及所交朋友、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日积月累发展而成的,所以,要转变他们并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做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后进生的转变也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成功,而不可急于求成,应该要有一颗“耐心和宽容心”……
历史上“七纵孟获”的之所以故事千古流芳,关键在于诸葛亮对于孟获,不是单靠军事力量把他征服,而是靠自已的智慧和人格让他心悦诚服。出征前诸葛亮曾向马谡征询“平蛮”的意见,马谡说:“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和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正是这一个“但服其心”!说到了诸葛亮的心坎上。诸葛亮对于孟获,也正是“服其心”而不是“服其力”。
马谡的话、诸葛亮的做法值得我们反复体味,它与我们的教育工作有诸多相似相关之处。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掌握着批评和处罚的权柄,对于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讲话、不完成劳动任务、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要批则批,要罚就罚,学生不由得不服。不过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发:有的学生口服心不服,有的当面服背后不服,有的眼前服过后不服,在疏于监督的时候,依旧我行我素,违纪者照样违纪,懒惰者还是懒惰……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孟获的思想转变经历了好几次的反复,每次被擒后他都许诺下次被抓到后就降服,但每次都食言不降。蜀军将领个个气愤难平,主张杀了孟获一了百了。但诸葛亮高瞻远瞩,并不草率从事,而是胸有成竹地,耐心的等待着孟获的转变。
这正是班主任对待后进生应有的耐心。诸葛亮对孟获的宽容和出奇的耐心,源于诸葛亮对争取孟获的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对蜀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他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从根本上安定“南蛮”,真正消除后顾之忧,才能全力以赴北伐曹魏,光复汉室,以完成先帝遗愿。与此相似,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和耐心,来源于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切的关怀爱护之情。没有这一点,诸葛亮“七纵孟获”的精神再美妙,也是很难用到教育实践的行动中去。
那怎样才能拥有耐心和宽容心呢?班主任要善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也就是说班主任要经常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思考、去体验,从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言行的想法和态度,这样才能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动。只要班主任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心,师生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就一定能够克服。
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学生之间发生矛盾,闹意见,以至吵架,是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避免的事情。有时我们不妨可以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尝试让学学生自己起解决。从某种角度讲,这个自行化解的过程,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生交际能力、集体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道德水平提高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逐步提高的。
一些老师由于不懂这个道理,往往在发生上述事情后,粗暴而武断地把自己的、成年人的公正标准、道德标准强加给学生,把本应指导学生自行解决的事,全都大包大揽地弄到自己身上,这完全是好心办错事,违背了教育规律。
凡事“都为”的班主任,工作不可谓不认真,对学生不可谓不操心。但这样做既不必要,也未必就好。那些比较驯服,称之为“小绵羊”的学生能接受,但独立性、选择性较强的学生是难以接受的。更严重的是,“无所不为”的管理方式所营造的是一种死气沉沉的压抑人的个性的环境,所造就的是思想不活跃、迟钝、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的人。这种管理方式与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背道而驰的,不能不说是班级管理的悲哀。
那我们怎样去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呢?
1、分清小事和大事
对一些小事,班主任完全可以甩手不管,“有所不为”。因为学生相互之间这种在行为上、认识上的碰撞是难免的、经常性的,让他们在碰撞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班主任工作 www.xzjxzy.com)此时,如果班主任去当“调解员”,当“法官”,不但对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不利,而且也会因为“班主任知道”等因素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然而,对于比较严重的事态,比如相互厮打,班主任就不能不管。此时,班主任要“有所为”既要为“调解员”。
2、分清偶尔与经常
在学生发生的问题中,有偶然性的东西,也有经常性的东西。对此,同样要加以区别,正确对待。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这样的事情,有的学生很注意,从不违规。但因某种客观原因,如身体不适,交通堵塞或意外事故,他偶尔迟到、早退,或旷了很少的课,此时,班主任不必非要问个所以然不可,应“有所不为”。因为,一般来说,这样的学生自尊心、上进心较强,自觉性较高,对自己要求也较严格,对于违规之处,他们是会进一步注意的。此时,如果班主任非要问个所以然不可,效果反而不好。如果迟到、早退、旷课不是偶尔的,而是经常性的,那班主任就得非管不可,做到“有所为”。
3、分清个别与普遍
在学生发生的问题中,有些是极个别的现象。有这么一个班,几十号人都很注意教室清洁,不乱抛纸屑。但就有这么一个学生,有意无意抛出一个纸团子。经观察,其他学生并没有仿效他,而是见到纸团都捡到废纸篓中去。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视而不见,即“有所不为”。时间不长,这个学生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正自身的缺点。这就是舆论的力量,榜样的感召。但对于有可能蔓延成一种不良风气的问题,班主任则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比如,有一次班主任突然发现教室的地面上有不少粉笔头。经了解,是个别学生开玩笑,用粉笔头砸人,被砸同学也给他以回击,结果多人次参与了“大战”。表面看这是偶发事件,但如不制止,这种恶作剧,除了会造成浪费、影响卫生和污染环境外,还会扰乱教室秩序,分散大家学习上的注意力。因此,班主任毫不迟疑地进行了干预,不仅严肃地批评了此事,而且还让始作俑者和积极参与的几个学生做了自我批评,即“有所为”。
教育要进科学,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要“给予平等的教育、平等的师爱”
文理分科后,我接受了一个新的班级。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对梧桐镇上的每位同学进行了一次家访。在家访中有一为家长和我说,他的孩子讨厌他的班主任,因为这位班主任对个别同学特好,对他则不闻不问。由此可见,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同学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但客观上未必能带来平等的教育,因为平等的教育还必须以平等的师爱为前提。
象这位同学和家长所反映的师爱的“阳光”出现了分配不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中有学生智力差异的缘故,有学生相貌性格的缘故,也有学生家庭背景的缘故,但从根本上说,则是我们的教育观、学生观乃至于师德出现了偏差。
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平时上课能与老师默契配合,在公开课上又能想老师之所想,答老师之所答,考试、竞赛中更是一马当先,独挡一面,能为老师挣足面子,于是,他们得到了老师的真情回报,而平日里言词讷讷,学习上一无所长,考试中“居低不上”的一批学生则受冷落;一些学生模样可人,性格乖巧,机灵活泼,谦和恭顺,他们常常能受到老师的垂青,而一些学生长相不佳,脾气暴躁,寡言内向,举止孤傲的,他们则可能受到一种本能的排斥;一些学生家道殷富,对老师恭敬有加,或者他们父母手中掌权,能够为老师“排扰解难”,于是他们也嬴得了的笑脸,而一些学生家境拮据,既不能对老师有所“贡献”,又不能完成老师的“托办”,他们则很可能被搁在一旁。
成功学家A?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文中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待我们去唤醒。”而能够唤醒那“熟睡巨人”的,我想首先是平等的师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同样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也许一张笑脸会抚慰落魄孤寂的心灵,一个激励的眼神会悬升执着追求的风帆,一个启发的动作会掘开智慧的泉水,一句劝勉的话语会滋润他们的心田。平等的师爱就蕴蓄在这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之中。
四、要“亦师亦友、和而不流”,正确处理好和同学关系:
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采取“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如此,学生才会感到班主任可亲可敬,才会依赖尊重班主任的指导,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如果班主任以教育者自居,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高人一头、盛气凌人的架势,学生必然敬而远之。如果班主任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们谈心、交心,学生就会将班主任视为知己,并愿意服从班主任劝导。但是,在与学生朋友式的交往中,班主任也应牢记自己是一个教育者,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不可跟学生亲密得没有分寸,以致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姑息纵容或放任自流。总之,班主任对学生“和”才会与之成为“友”,“不流”才能成其师,“和而不流”才可能“亦师亦友”,从而使师生交流充满友爱,又充满催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