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编号:1650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03-29 21:20:42 关注:
班主任工作案例:依“事”择“时”,巧施惩戒
文/任兴华
对学生的批评和惩罚是有学问的。处理的好,学生会认识到错误虚心改正,而且师生关系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关系更“铁”;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学生即使迫于班主任“淫威”而暂时就范,肯定不能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师生关系也会因此蒙上阴影。
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掌握住惩戒的“火候”呢?
首先,要就“事”论“施”.
学生所犯错误,在严重程度和危害性上会有不同。班主任们都会根据事情的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惩戒措施。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区分事情的轻重,我在平时工作中又采取了什么效果较好的“个性化”惩戒措施,措施是针对个人还是集体。
一,对于大是大非问题,比如学校校规以上的规章制度,学生如果有违反,我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案例一】:我拿剪子给你剪了!
高一上学期,一位男生从外校转到我们班。这位男生很有“文艺范儿”,头发长长的盖住眼睛。而我们学校校规中就有“男生不得染发、留长发”这一条,我在高一开学初就强调了这一条,所以我班男生都是一水儿的平头。面对这么一个“另类”,我心想,刚开始就一定要给他立好规矩,不能让他发展成“刺头”.于是,我在真诚地欢迎之后,非常严肃得告诉他,他的发型和学校规章、与我班风气不符,责令他明天上学时必须剪成平头。为了表示我在这件事上绝不姑息,我还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小剪刀,明确告诉他,如果明天还这样,我就逮着给你剪了。
第二天早自习,我早早站在教师门头等他。他看到我,有些吃惊。我善意的摸了摸他的平头,打趣儿道“这样也很帅吗!”他嘿嘿得笑了。
后来的一段时间,我加强对这位同学的观察。发现他其实本质不坏,只是有时自律意识差了些。但是明显感觉到他很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校规班规,对于他不是故意而触犯班规的行为,我会单独叫过来进行善意的提醒。后来家长会时,家长专门留下来和我交流。家长说孩子以前的学校风气不好,孩子纪律意识涣散。而自己来了这个学校之后,还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是非判断。孩子回家反馈说,班主任老师挺有原则性的,但又不死板。我听了非常高兴。
【启示】对于原则性问题,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立场,这是班主任威信和威严的重要来源。教师有原则性,学生才会才会趋善避恶。另外,对于试图违反这些原则性问题的,一定要及时发现,在第一时间就进行彻底的处理。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者姑息纵容,会形成不好的风气。还有,我借用剪刀这个“道具”,鲜明地表明了我的立场,对学生也是一种震撼和警示。班主任在言语惩戒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借助一些实物道具帮自己演一出“好戏”.学生既感受到你的威严,又感受到你朋友式的鼓励和提醒,最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集体,收益了,所以他会感激你惩戒。
二,如果群体性问题,比如班风学风问题,那就一定要当着全体同学的面“雷霆万钧”了。
【案例二】:我给全班发了火
记得高一刚开学的第一个月,我就在班里“大动肝火”.
我接班时,我就打算带出一个凝聚力强的班级。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开学一个月,学生跑操还非常不像样子。年级每天会有学生会同学队跑操情况进行检查,在操后机会上会进行广播表扬。而我们班一周内已经三次没有得到表扬了。看着其他班孩子得到表扬兴高采烈,而我班孩子有点麻木不仁的表情,我气不打一处来。
我撇开队伍,匆匆赶往教室,打开门,迎接所有同学的到来。此时我的脸上肯定是阴云密布,眼神肯定是摄人心魄的,因为看我的同学都低下头小碎步跑到座位上。
就这样,我进行了一次“狂风暴雨”式的集体荣誉感教育。我又跑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明确告诉他们应该怎么跑才算跑好。
我想让同学们明白:其一,我很在乎大家的表现。其二,大家现在的表现非常糟糕。其三,大家按照我指出的标准做就肯定能的表扬。第四,凝聚力强的班会让大家受益。
当天,学生们异常的“乖”.
放学后,我又留下几个跑操的“老大难”,我喊口号,他们跑,一共加练了半个小时。
第二天跑操之前,我又做了一分钟的动员,并且全程陪伴他们跑操。在我巨大的攻势下,原来只顾自己瞎跑的同学能兼顾左右,原来老是跑错步子的同学能及时调整步子,原来不用心跑的同学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我们班这次,终于得到了表扬。当听到我班的班号时,同学们都欢呼雀跃,从那时起,我班的班级凝聚力开始形成了。
【启示】对于集体性“发蔫”,班主任的惩戒要有强势的一面,要能“震”得住学生。并且也要有细致的一面,要明确告诉学生他们的问题在哪里,从小处着手,给学生具体的要求去遵循,学生肯定能做好。还有明确哪些同学犯错最突出,个别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件事里,学生收到了批评,感受到了压力,用心去做了,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感受到一种释放和成就感,会觉得这些是值得的,也会更加拥护你的措施。
三,对于类似迟到、未交作业等情况,如果不是一贯如此或者态度恶劣,我一般会用“化绵神掌”解决。
【案例三】:这周,你负责收各科所有作业
班里有位叫小哲的同学老是丢三落四。这不,今天的作业又忘带了。一般,作业如果忘带或者作业多未写完,我会和学生约定一个时间让他完成即可,学生们也完成的挺好,我觉得这种弹性和人性的方法不错。但是对于小哲这种孩子,没有点必要的惩戒他是不长记性的。但问题是,他错误不大,也不是故意的。面对此类问题,我一般会让孩子做一些“利己利人”的体力活。
我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其一,这事还犯不上“脸红脖子粗”得批评。
其二,让他体会到自己行为的危害,他还有改进的动力。
果然,第二天他面对有的同学忘带,有的同学忘做的情况,花很大力气才能收上来,并统计好。对于忘带的同学,他甚至有点不满意了。我打趣道,你也知道没带作业给课代表造成的麻烦了吧。他深深点了点头。
就这样,他艰难地干了一周。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和他开玩笑:小哲是咱班卖力最多的总课代表。
在同学们的哄笑中,他也笑了。
此后,小哲丢三落四的毛病还真的改掉了不少。
【启示】学生之所以屡次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就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班主任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犯错的地方感受到犯错带来的痛楚。比如,乱扔垃圾的同学我绝对不会罚站,而是让他负责擦一天黑板。这时,你再装作异常惊讶得问全班:今天的黑板谁擦的呀,怎么正安静啊?这时,受罚的学生想恨你,估计也恨不起来了。
其次,要就“时”论“施”.
这个“时”,指的是时机。有了合适的时机,教育效果才能最大化。《学记》有云“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即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而时机不同,措施也会有所变化。
时机恰当,学生会痛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及危害,也会理解班主任的用意。否则,即使惩戒了,学生也是口服心不服,不但对自己的错误难有深刻的反思和改进,还会产生对班主任的不满、抵触甚至敌视情绪。惩戒,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
一,集体犯错,先惩后戒,惩必有据
惩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积极改正。所以,如果班主任没有说服力强的凭据,学生肯定不买账。只有掌握了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实例,有凭有据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案例四】一波三折平浮躁
学校每年四、五两月学生活动丰富,学生多少也有一些浮躁。作业较以前书写潦草、错误增多,无故缺勤人数比以前明显增加。看到同学“人浮于习”,心里着急呀!于是开班会的时候我电闪雷鸣般得训了他们一顿。
但是,管不了三天,学生又固态重萌了。经过反思,我改变了策略。
我着手收集学生浮躁的一些表现。我用相机拍下几位同学以前的作业和现在的作业(这几位同学有绩优生,也有后进生)。我又统计自习出勤人数,与以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这几位同学收集到这些证据后,我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这次班会用引导代替惩戒,“有图,有真相”,学生发现问题了自己的问题。果然随后的一段时间,作业质量明显提高,自习也是全勤,我的教育初步达到了效果。
学校活动快要结束前的一周,老是有几位同学和班长自习请假。这引起了我的警觉。通过询问班长,我发现他们的请假理由经不起推敲。我估计是他们看活动马上结束,想编个理由最后玩上一把。
掌握了这个情况,我决定就以自习考勤为突破口,给班级浮躁之风煞一下尾。
那天他们又请假出去了,我就在班里坐下等他们。当他以为没人知道他出去玩,并且玩尽兴了,放松的心态回来时,突然发现一个黑面金刚等着抓他现行,心里先怯了几分。我询问他们请假理由,有的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有的理直气壮说出编好的理由。对于后者,我义正言辞地揭露。
我决定“惩”这几位同学,“戒”其他想钻空子的同学。活动中的浮躁之风终于平息了。
【启示】我的第一次措施不成功,原因在于那时正处于学校的活动期,学生本身的关注点也会有转移,学生“当局者迷”,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出问题了。而我只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有浮躁的苗头,在没有凭据的情况下,我实施了群体性惩戒,必然导致群体性不买账。所以,细致深入的观察后,掌握充足的凭据来证明我的判断,让学生清楚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这就是好的集体教育的时机。
而第二次,我则创造了一个时机,通过耐心地手机学生浮躁的表现,把相关情况拍照、制图用PPT展示出来,“有图,有真相”之时,再做引导,学生能够自省,教育有了呼应,初步达到了教育效果。所以我觉得在学校活动期间,教育措施宜为“惩诫”,惩罚为辅,告诫为主。
第三次,无故缺席自习,又让我逮了个正着,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这是违反班规行为,这时候的惩戒也能收到效果。同时它发生在活动尾声,有针对性的“惩戒”起到了煞尾的效果。班主任在实施惩戒前,一定要在突破口方面下足功夫。要选择切口小、易操作、具体而能向学生展现的突破口,有了突破口,就有了合适的时机,就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不影响大局的小错误,可择机而动
如果学生的错误不影响大局,有时也可以放一放,沉一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教育时机。
【案例六】教室打闹怎么管
小平和小然初中是同班同学,两人关系一直很好,也都比较活泼。入学一个月后,调座位时,我没有把他俩调到一起。因为同学彼此不是很熟悉,所以课间比较安静,小平却跑到小然身边,两个人打闹起来。有的同学向我反映。于是我课间就经常去班里转转。果不其然,他俩又“厮打”到了一起。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逮着他俩打闹,于是我把他俩叫出来,询问了他俩初中的一些情况,告诫他们不能在教室打闹。后来的几天,类似事情都没有发生。可是一周以后,又有同学反映他俩在教室打闹。于是我又抓住了他俩的现行。这一次,我当着其他同学的面严肃地批评了他们,并责令他们写深刻检查。后来这两位同学都没有再犯。期中考试后,我找他们聊天,聊起了这件事情。他们说,开学之初,打打闹闹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如果当时老班就给个下马威,心里肯定不服气。但是老班友善提醒之后,自己再犯,那就是自己的不对了,所以甘心受罚,也确实觉察到自己的不对。
【启示】对于个别同学犯错,我会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是偶发还是屡犯?
第二,采取劝诫还是批评方式?
第三,在人后还是人前实施惩戒?
对学生的教育并不能指望一次惩戒就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我也在问自己,有的班主任“逮着一次就给个厉害”,以期吓住学生不再犯错,合不合适?我觉得第一次抓住学生的现行不一定就要急于实施惩戒,因为那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时机。如果只是偶发事件,惩戒反而会伤害到学生。等到你觉得即使受到惩戒,学生也会心服口服时,才是最好的时机。
惩戒,“惩”是手段,“戒”是目的。根据事情和形势的不同,结合教育目的,利用、改造、深挖、选择合适的时机,看透这个时机背后的教育契机,给每次惩戒教育赋予不同的主题,深化教育效果、引领班级走向,这也就是“事易时移”,措施变矣。
|
|